敦煌舞~探索 李容榮 寫 2013.11修整

感恩惜福 承先啟後

千年石窟中,微弱燈火下

先人們一點一滴烙下的生活智慧與傳承

熱情的細胞裡,流竄著不間斷的堅持

一步一腳印,追隨先人們的足跡

感恩珍惜~前人的耕耘成果

開啟後人傳承之心,創新之路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上,敦煌莫高石窟中,歷史的軌跡記載著先人的智慧,包含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等藝術…,自1900年敦煌藏經洞傳奇性的重新發現,受到世界矚目,尤其至今還保存善且完整的多數量的以經典故事呈現的唐代樂舞圖像、彩塑,激發起眾多表演藝術家們的創作遐想,其中膾炙人口為多數人所樂道者略述如下:

1920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依「維摩詰經變」中飛天圖像編

        創之「天女散花」劇目。

  1953年-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老師創編的雙人舞-飛天。

  1978年-甘肅省藝術舞團-以敦煌壁畫畫師故事為背景的 「絲

         路雨」大型民族舞劇。

     1979年-甘肅省藝術舞團-以敦煌壁畫畫師故事為背景的「絲

        雨」民族舞劇推出後,再次掀起當時社會對敦

         煌石窟藝術的關注,當時,任職於甘肅藝術學校校

         長高金榮讚嘆敦煌石窟內舞蹈姿態圖像之豐富,

         中華文化之浩瀚,身為在地舞蹈藝術家的使命感油

         然而生,毅然決然,不畏艱難,1979年起,多次前

         往敦煌鳴沙山下莫高窟,白天進洞觀察,晚上描畫

         舞姿圖像,並閱讀有關文獻資料。反覆觀看、琢磨

         ,分析、掌握特點,奠定了中國古典舞『敦煌

         流派』的基礎

敦煌舞~尋根

『敦煌舞』教程首創/高金榮 教授 簡介

現任: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甘肅省藝術學校名譽校長

     甘肅省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

經歷:甘肅藝術學校校長

     中國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

     甘肅省舞蹈家協會主席

創編:《敦煌舞基本訓練》教材,奠定了中國古典舞敦煌流派的

     基礎。著有《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樂藝術》《敦煌舞

     教程》,及 有關敦煌舞研究的論文多篇。曾應邀赴美國、

     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訪問,講學和授

     課,將敦煌舞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高金榮教授『敦煌舞』創作年表

1979年-多次前往敦煌鳴沙山下莫高窟,白天進洞觀察,晚上描畫舞姿圖像,並閱讀有關文獻資料。反覆觀看、琢磨,分析、掌握特點,奠定了中國古典舞『敦煌流派』的基礎。

1980年末 制訂出供六年制中國舞表演專業用的《敦煌舞基本動作訓練教學大綱》(草案)。後來又修訂了三次。確定為風格性的敦煌舞基本訓練課。

1981年春 即開始在甘肅藝術學校八○級舞蹈班開設這門新的課程。

1983年 在蘭州召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第一次學術討論會,敦煌舞基本訓練的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得到敦煌學、史學家們的高度讚揚,宣告中國敦煌舞派的誕生。並受到國際舞蹈、藝術家之肯定,台灣先後也有個人舞蹈業者,慕名前來學習。

1993年出版「敦煌舞蹈」基本訓練教材 -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1年著作《敦煌石窟舞樂藝術》 -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年著作「敦煌舞教程」 -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1年修訂再版「敦煌舞教程」 -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3年著作「敦煌舞」教學dv(中國第一部) - 上海音樂出版社。

   高金榮教授『敦煌舞』教程 創作過程理念

~~從宏觀的角度研究~~

~~從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研究~~

~~具有中原.民間.西域舞蹈三結合之特點~~

一、抓住共同的基本格調

        敦煌莫高窟壁畫上溯十六國北涼北魏,下至宋元明清,

     時間跨度很大,不同時其有著不同特色,而人物又有菩

     薩、仙女、蓮花童子、金剛力士等;儘管時代不同,人

     物不同,眾多壁畫舞姿卻在差別中有一種共同的基本格

     調。於是,決定不受朝代、人物之限,廣採博取,從中

     研究擷取有共同特徵的動作姿態,如:纖細、多樣、具

     有佛教色彩的手姿;柔曼多彎多稜角的手臂;出胯衝身

     下沈的曲線肢體;赤足和勾、翹、歪、開的腳形;別致

     的眼神;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的使用等。因此,他

     不是歷史上某一朝代的舞蹈,當然也不是敦煌地區的舞

     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敦煌壁畫式舞蹈」。

二、確立舞蹈的風格

        壁畫舞姿、彩塑造型都是靜止的。如何使「靜」變

    「動」、變「活」, 並保持壁畫舞姿特色,這是能否形

     成一門獨立的舞蹈教材的關鍵,也是教材有無訓練價值

     的關鍵。舞姿之間的起承轉合,舞的動律。和舞姿的主

     要外部特徵必須協調一致,這是創編中的難點,也是重

     點。

三、定位在中國古典樂的範疇,突出民族特性

        中國古典舞韻教材主要是在研究繼承戲曲舞蹈和武術

     動作基礎上形成的。敦煌舞訓練教材則是依據敦煌壁畫

     舞姿創編的。他們都是現 代舞蹈工作者對傳統舞蹈文化

     的一種追逐,都是在研究繼承和發展我中華民族舞蹈的優

     秀傳統,因而把敦煌舞列入古典舞範疇是順理成章的,只

     是它是具有西部特色的中國古典舞。確定敦煌舞「三結

     合」為其風格特點,並不是意味三者並重,而是以漢文化

     為基礎,融進西域特色,也就是突出的是我中華民族特性

     。在具體創編時,在神韻和動作上充分吸收、凸顯我中原

     和河西一帶地方的舞蹈素材,恰當地融入西域風格,如眼

     神、手、頭部動作等都吸收了西域方面舞蹈的動勢。特別

     是訓練教材中始終注意貫穿「形神兼備」原則,並和「手

     、眼、身、法、步」有機地緊密結合,是最富有民族審美

     特點又富有訓練價值的。

『敦煌舞』總論

     敦煌舞』-它既不是歷史上某一時代的舞蹈,也不是敦煌

地區的舞蹈,而是「敦煌壁畫式舞蹈」。它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

上各國樂舞薈萃的精華,是中西(西域)樂舞相融合的結晶,是

獨具西域風格的古典舞蹈流派

   窟內壁畫雕塑以隋唐時代為豐,『敦煌舞』學派研究建立是

漢文化為基礎,在神韻和動作上充分吸收、凸顯中原和河西

一帶方的舞蹈素材,融入西域特色風格,形神兼備,具西

域、中原、地方「三結合」特點的古西涼樂之風格為主要動律。

『敦煌舞』特點和風格

特點

     敦煌壁畫中舞姿動作姿態的共同特徵,如:纖細、多樣、具有佛

  教色彩的手姿;柔曼多彎多稜角的手臂;出胯衝身下沈的S形和多曲

  線肢體;具有的東方人體美,雅緻生動活潑地呈現出來。赤足和

  勾、翹、歪、開的腳形;別致的眼神;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

  的使用等,極具敦煌的特殊魅力。

風格

     敦煌舞是以表現佛國天宮的伎樂舞蹈為它的理想境界,使飛天、

  天宮伎樂復活在舞台上,所以節奏以舒緩為基調,深沈肅穆,幽寂

  含態,給人以特殊的美的享受如性格組合中的《思維菩薩》《千

  手觀音》。然而敦煌舞樂的節奏也有剛健明快,粗獷雄健的《力士

  武伎》,以及急管繁弦,旋轉為風的《舞綢伎樂》,更是既具陰柔

  典雅,雍容華貴,又兼陽剛奔放,歡騰跳躍,剛柔相濟韻味無窮的

 《歡騰伎樂》和《大飛天》。

摘錄自【敦煌舞教程/高金榮著】李容榮整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敦煌舞~探索 敦煌 舞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在 的頭像
    自在

    敦煌養生舞韻

    自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